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访问量:419545

指南与共识

  • 腭裂患者语音清晰度多学科评估标准指南

    周海燕;陈仁吉;时秀娟;周晖;张天虹;蒋莉萍;宋涛;张文婧;李霄;辛凤;徐志恒;马田雨;张青;唐丽华;郭伟光;刘美姣;杨雯雯;张苏苏;关明;吕萌;魏嘉宁;钟灿;郭瑞华;胡雯茜;张婉露;

    <正>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的关于口腔卫生的报道中提出:颌面及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全球患病率为1/1 500~1/1 000(颌面及唇腭裂患者/被观察总人口),我国唇腭裂的发病率约1.82‰~([1]),术后由于腭咽闭合不全(velopharyngeal insufficiency,VPI)导致语音障碍的发病率为25.00%~50.00%,神经生理调控障碍中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出现运动失调型语音障碍的发生率为15.00%~([2]),而合并语言障碍的发生率为28.00%~([3]),唇腭裂儿童更容易被诊断为精神、智力、语言障碍。研究显示腭裂患者中88.38%存在中重度听力损失,且未经治疗的中耳炎是导致听力损失的重要因素~([4])。嗓音障碍的发病率约为6.60%,其中腭裂儿童约占40.00%~60.00%~([5])。中国腭裂青少年患有心理疾病的概率更高且生活质量更差,抑郁程度也更严重,具有更多的行为与情绪问题~([6]),腭裂语音清晰度低下则是引起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腭裂语音清晰度是评估沟通障碍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7])。

    2025年05期 v.33;No.173 409-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临床研究

  • 内镜下改良自体软骨咽鼓管咽口成形术对咽鼓管异常开放的疗效分析

    周兢程;伏振豪;王方园;贾建平;赵丹珩;刘娅;朱荔;侯琨;郭蒙园;张浩泽;丁雨麟;李晓龙;侯昭晖;

    目的 探究内镜下改良自体软骨咽鼓管咽口成形术对咽鼓管异常开放(patulous eustachian tube, PET)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30耳)临床诊断为咽鼓管异常开放并且接受内镜下改良自体软骨咽鼓管咽口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自体软骨经下鼻甲后端切口,填充于咽鼓管咽口外侧壁,在不影响吞咽时咽鼓管运动功能的情况下,使咽口塌陷情况得到充分填充。手术前后使用咽鼓管功能障碍7项问卷(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7,ETDQ-7)、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进行评估,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27例患者术前与术后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焦虑评分、ETDQ-7和VAS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27例患者中,9例患者症状显著缓解,13例部分缓解,5例症状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没有患者出现术后症状恶化情况,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缓解+部分缓解)约为81.48%(22/27)。所有手术均成功进行,除2例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外,无其他重大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改良自体软骨咽鼓管咽口成形术能显著改善咽鼓管异常开放患者的症状,且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2025年05期 v.33;No.173 418-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 NOG基因相关指间关节粘连谱系障碍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变异分析

    杨晓乾;张晓赛;张金慧;孙淑萍;许红恩;陈蓓;

    目的 分析3个NOG基因相关的指间关节粘连谱系障碍(NOG-related symphangism spectrum disorder,NOG-SSD)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个NOG-SSD家系11例家庭成员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听力学检查。提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 11例家庭成员中4例表现为混合性或传导性听力损失。家系1和2的先证者均有混合性听力损失及近端指间关节粘连、第5指间关节屈曲障碍及皮肤皱褶缺失,家系3的先证者及其母亲除了传导性/混合性听力损失及近端指间关节粘连外,还有特征性面容(半圆柱形鼻、鼻翼发育不良、上唇薄伴朱红色唇线)。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3个家系患者均携带NOG基因(NM_005450.6)致病变异,其中家系1和2分别为错义变异c.236T>A(p.Met79Lys)和无义变异c.666C>G(p.Tyr222Ter),均为新发变异;家系3母女2人均为NOG基因移码变异c.31del(p.Leu11SerfsTer51)。三种变异既往均未曾报道,评级为致病或可能致病。家系1和2患者诊断为近端指关节粘连症1型(proximal symphalangism-1,SYM1),家系3患者诊断为多发性骨性连接综合征1型(multiple synostoses syndrome-1,SYNS1)。结论 NOG基因c.236T>A、c.666C>G和c.31del为本文3个NOG-SSD家系患者的致病原因。

    2025年05期 v.33;No.173 423-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咽鼓管测压法的R值对咽鼓管异常开放诊断效能的研究

    伏振豪;周兢程;贾建平;王方园;赵丹珩;刘娅;张浩泽;郭蒙园;朱荔;侯琨;丁雨麟;李晓龙;侯昭晖;

    目的 评估咽鼓管测压法(tubomanometry, TMM)中R值对咽鼓管异常开放(patulous eustachian tube, PET)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PET患者和65例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别在30、40、50 mbar鼻咽部压力下对两组进行TMM检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R值对PET的诊断效能。结果 对照组在30、40、50 mbar鼻咽部压力下的R平均值分别为0.86±0.50、0.76±0.41、0.68±0.34;而PET组对应的R值则显著较低,分别为0.56±0.38、0.50±0.36、0.46±0.38。ROC曲线分析示,这些压力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69、0.74、0.74。在30、40、50 mbar鼻咽部压力下R值诊断PET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76.90%和54.30%、74.60%和68.10%、86.90%和54.30%。在30、40、50 mbar鼻咽部压力下,对照组和PET组R>1的发生率分别为29.23%(38/130)和12.77%(12/94)(χ~2=8.69,P=0.003),20.00%(26/130)和6.38%(6/94)(χ~2=7.20,P=0.007),10.00%(13/130)和3.19%(3/94)(χ~2=2.87,P=0.09)。结论 尽管TMM的低R值可一定程度上反映PET,但作为PET独立的诊断标准无足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2025年05期 v.33;No.173 429-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中文版言语空间与听觉质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贾亚桐;孟超;钟妍;郭倩倩;陈雪清;

    目的 探讨中文版言语空间与听觉质量量表(speech, 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 SSQ)的信度和效度特征。方法 采用翻译回译法将原版SSQ翻译成中文,对50例听力正常成人和28例双侧助听器验配听力障碍成人进行量表自我评估;初评2周后,随机选择10例双侧助听器验配者使用同一量表进行再次评估。采用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的Cronbach's α系数评价量表内部一致性,两次评估结果的相关性系数检验量表重测信度。采用专家评定法检验量表内容效度,各维度得分及总分的相关性系数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比较听力正常成人和双侧助听器验配成人每道题及每个维度的得分差异检验区分效度。结果 78份量表均有效回收。(1)总量表和三个维度的重测信度系数均大于0.750(P<0.01),重测信度很好;总量表及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00,内部一致性很好。(2)四名专家皆认为中文版SSQ三个维度各条目的内容均符合测量需求,内容效度很好;三个维度与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在0.809~0.890之间,相关度较高,结构效度好;正常组和双侧助听器验配组总量表及三个维度得分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量表总体区分效度很好。结论 中文版SSQ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临床使用的主观听觉能力评估量表。

    2025年05期 v.33;No.173 434-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突发性聋患者自我管理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静;赵诺;李志红;苏怡;杜彩霞;王大勇;

    目的 探究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潜在剖面,分析不同类别患者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8月-2024年6月205例突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突聋患者自我管理状况评估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采用Mplus 8.0软件进行潜在剖面分析,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将患者按自我管理水平分为3个类别,据其特征分别命名为“高管理-自我效能良好组”(52例,26.00%)、“中管理-症状特别关注组”(101例,50.50%)、“低管理-信息获取欠缺组”(47例,23.50%)。文化程度、是否伴睡眠障碍、社会支持水平是突聋患者不同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 突聋患者整体自我管理水平为中等,且存在明显异质性,文化程度、睡眠障碍情况及社会支持水平是各类别患者的分层依据,可据此进行分类识别和干预策略制定。重点给予“低管理-信息获取欠缺组”患者信息支持,针对“中管理-症状特别关注组”患者薄弱环节提供干预,充分发挥“高管理-自我效能良好组”患者自我效能,调控自我管理水平。

    2025年05期 v.33;No.173 438-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双侧蜗神经发育不良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晓;杨扬;刘薇;刘瀚迪;陈敏;马宁;刘冰;邵剑波;刘海红;郑军;张杰;

    目的 分析双侧蜗神经发育不良(cochlear nerve deficiency, CND)患儿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ant, CI)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例双侧CND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5例双侧植入,15例单侧植入;颞骨CT显示蜗孔狭窄14例,蜗孔闭锁6例;伴其他内耳畸形8例,不伴其他内耳畸形12例;内听道MRI显示1根神经5例,2根神经6例,3根神经8例,4根神经1例;术中EABR未引出6例,EABR引出14例。采用听觉能力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对受试者术后听觉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1)蜗孔狭窄患儿的CAP(P<0.001)、SIR(P<0.001)评分均高于蜗孔闭锁者;(2)内听道内神经根数越多,CAP(P=0.003)、SIR(P=0.008)得分越高;(3)术中能引出EABR患儿的CAP得分高于未引出患儿(P=0.030),SIR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双侧CI者与单侧CI者、不伴其他内耳畸形者与伴其他内耳畸形者的CAP和S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蜗神经发育不良患儿CI术后听觉能力提高显著,但言语发育欠佳,且术后听觉言语能力与蜗孔狭窄情况、内听道神经根数及术中是否引出EABR有关。

    2025年05期 v.33;No.173 44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听力正常人群发生听觉过敏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程瑶;潘庆春;李蓓;王媛玲;张静;唐晓茗;

    目的 探讨听力正常人群发生听觉过敏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为早期识别听觉过敏高危人群制订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4年3月-2024年7月招募纯音听阈正常的自愿者410例,采用听觉过敏量表(hyperacusis questionnaire, HQ)对受试者进行听觉过敏评估,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287例)及验证集(123例)。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构建风险模型和列线图。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临床决策曲线(clinical decision curve, DCA)和临床影响曲线对模型的区分度、准确度及临床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 410例受试者中54例(13.17%,54/410)患者有听觉过敏,其中训练集38例(13.24%,38/287),验证集16例(13.01%,16/123)。套索回归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耳鸣(OR=3.784,95%CI:1.627~8.804)、焦虑(OR=3.860,95%CI:1.503~9.913)、抑郁(OR=3.118,95%CI:1.249~7.785)、偏头痛(OR=2.821,95%CI:1.147~6.937)、噪声接触史(OR=3.799,95%CI:1.715~8.416)是听力正常人群发生听觉过敏的影响因素。结论 听力正常人群听觉过敏的发生率为13.17%,耳鸣、焦虑、抑郁、偏头痛、噪声接触史与听力正常人群听觉过敏的发生相关;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以较好地预测听力正常人群听觉过敏的发生风险,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

    2025年05期 v.33;No.173 448-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 人工耳蜗预期使用效果快速自测问卷的开发和验证

    彭惠融;冯清源;银力;曹永茂;高珊仙;陈燕妮;张晓强;施巧玲;苏珍;孙明源;

    目的 开发人工耳蜗预期使用效果快速自测问卷(quick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for cochlear implant outcome, QSACI),并验证。方法 由听力师、耳科医师、数据分析专家及植入者组成研究小组,建立QSACI的目标、确定测试对象和组成维度,通过查阅文献、头脑风暴法形成条目池,对条目进行测评和筛选,确定问卷的框架及答案选项。通过预测试、访谈及专家咨询法完善问卷的可理解性等,并形成最终问卷。招募39例已知稳定效果的语后聋成人完成问卷,分析折半信度及重测信度,并与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得分比较定量评价QSACI的效度。结果 QSACI初始条目池有18条,最终形成的QSACI由沟通情况、听力情况、医学因素、外在/其他因素等四个维度12个问题组成。39例植入者QSACI平均得分为88.81±6.17分,CAP平均得分为6.19±0.94分。问卷信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1,重测信度为0.824(P<0.05);校标效度采用QSACI得分和CAP得分的相关性分析,系数为0.512(P<0.05),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中度正相关关系。自评与他评相关系数为0.720(P<0.05),相关性显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stic, ROC)曲线下面积为0.82(P<0.05),约登指数最大点对应的临界值为82.5及88.6分,取85分为判断效果阈值中位数。结论 QSACI能反映人工耳蜗植入者的植入效果,可作为成人语后聋患者和看护者了解是否适合人工耳蜗植入和预期植入效果并建立合理期望值的工具。

    2025年05期 v.33;No.173 454-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实验研究

  • 线粒体钙单向转运蛋白在HEI-OC1细胞氧化损伤中的作用

    赵章;陈竹香;

    目的 探究线粒体钙单向转运蛋白(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orter, MCU)在HEI-OC1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H_2O_2诱导建立类毛细胞HEI-OC1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培养)、H_2O_2组(用含0.5 mM H_2O_2培养基处理24 h)、H_2O_2+Ru360(MCU抑制剂)组(用5μM Ru360预处理1 h,然后在含0.5 mM H_2O_2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24 h),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应用流式细胞学检测氧化应激状态,应用JC-1探针和Rhod-2/AM探针分别观察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MMP)和线粒体Ca~(2+)水平,并用Western blot检测MCU、GTP酶动力相关蛋白(Drp1)及线粒体融合素(mitofusion, MFN1、MFN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_2O_2组HEI-OC1细胞出现氧化应激损伤,细胞活力明显下降,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蓄积,MMP丢失,伴随着线粒体Ca~(2+)超载,MCU蛋白表达升高,Drp1线粒体易位,MFN1及MFN2表达降低;H_2O_2+Ru360组细胞MCU高表达被抑制,细胞活力升高,ROS水平降低,线粒体Ca~(2+)减少,线粒体相关稳态恢复,与H_2O_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U参与HEI-OC1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抑制MCU可通过改善线粒体动力学相关稳态缓解细胞损伤。

    2025年05期 v.33;No.173 460-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文献计量

  • 国内近20年BPPV研究现况及新趋势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杜克江;侯涛;黄巧;詹晓琳;尹时华;

    目的 了解与把握国内外BPPV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沿,为将来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及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中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BPPV的期刊文章,用文献计量软件对该领域进行多维度计量及可视化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新趋势,以及作者、机构和期刊之间的合作和影响。结果 共有717篇中文论文和212篇SCI论文被用于分析。该领域的文献以12.8%的年平均增长率逐渐增加,其中《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发表的文章最多(n=167,占23.3%),其次是《中华耳科学杂志》(n=94,占13.1%)和《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n=76,占10.6%);SCI中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Frontiers in Neurology》(n=44,占20.8%)。作者和机构方面,庄建华发表的中文论文最多,杨旭发表SCI论文最多,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该领域发表SCI论文最早且最多的机构(n=21)。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主要关键词为视频头脉冲试验、前庭性偏头痛、残余症状、残余头晕及焦虑等。到2023年仍持续突现的关键词包括视频头脉冲试验、残余头晕、儿童、焦虑、残余症状。结论 视频头脉冲试验、残余头晕、儿童、焦虑等方面是目前BPPV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2025年05期 v.33;No.173 465-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研究报告

  • 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鼻化元音的康复研究

    周爱然;韩耀鑫;刘巧云;

    目的 探索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鼻化元音的有效康复训练方案。方法 采用单一被试A_1-B-A_2的实验设计,选用听觉辨识、音位诱导、软腭重读、口腔共鸣、前位音训练策略对1例鼻化元音的人工耳蜗植入成人进行8次康复训练,并进行16次评估,即基线期4次,干预期8次,维持期4次,比较元音/a/、/i/、/u/的鼻流量与口腔共振峰、构音50词正确率的变化。结果 经过康复训练,被试元音/i/、/u/的鼻流量和第二共振峰均有显著改善(均为P<0.01),且被试的声母清晰度、韵母清晰度和整体构音清晰度均得到提高。结论 采用听觉辨识、音位诱导和软腭重读训练能有效降低人工耳蜗植入成人鼻化元音的现象;通过前位音训练,能改善舌位后置化,纠正患者后位聚焦问题。

    2025年05期 v.33;No.173 472-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耳石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VEMP波形观察

    王志斌;张小莉;高下;

    目的 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管石症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 RD)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VEMP)波形指标,探讨RD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首次发病、特发、成功复位后单侧BPPV管石症患者73例,其中RD组31例,无RD组42例,对两组行VEMP检查,比较两组患者VEMP引出率及波形指标。结果 RD组VEMP引出率、振幅比及不对称率(%)低于无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潜伏期、N1-P1波间期及振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BPPV成功复位后的RD可能与耳石器功能异常有关。

    2025年05期 v.33;No.173 476-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综述

  • 梅尼埃病基因研究进展

    徐铭蔚;王珏;姚远;吴琼;张勤;杨军;金玉莲;张青;

    梅尼埃病是一种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特发性内耳疾病。目前对该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一代测序和二代测序两大类。本文总结近年来对梅尼埃病基因研究的文献报道,主要对家族性梅尼埃病中有重复家系验证的候选基因和散发性梅尼埃病中报道较多的候选基因进行综述。

    2025年05期 v.33;No.173 479-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耳鸣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现状

    黄晓玲;唐冬梅;孙珊;李华伟;

    目的 睡眠障碍和耳鸣相互影响,二者发生程度高度正相关,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帮助耳鸣患者解决睡眠问题是打破恶性循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从耳鸣患者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生理和心理学机制以及现有的心理、物理和药物干预手段三个方面,对耳鸣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耳鸣与睡眠障碍的关系及耳鸣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33;No.173 485-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炎症介导突发性聋发病及预后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郭清华;朱晓燕;陈骁锐;张晓阳;佘万东;

    目的 突发性聋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急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微循环障碍及炎症是其基本病理过程。近来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在突发性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更好地了解炎症在突发性聋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本文综述炎症指标及炎症因子与突发性聋的相关性,并对炎症反应介导突发性聋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2025年05期 v.33;No.173 491-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梅尼埃病和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特点与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孙政涛;刘博;张祎;吴悦;

    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 MD)和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 VM)是临床常见的两种发作性眩晕疾病。二者的临床表现有大量相似之处。VM患者常表现出与MD类似的听觉和前庭症状,MD患者也存在偏头痛特征,如头痛、畏光、偏头痛家族史阳性。因此,区分MD与VM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尽管这两种疾病在很多方面有所重叠,但在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面仍有一些核心特征可供识别。然而,目前尚没有一种高度特异性的检查或生物学标志可区别二者,临床工作中医生需结合症状、体征、检查等多方面特征对MD和VM进行鉴别。

    2025年05期 v.33;No.173 495-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病例报告

  • 声带竹节病1例及文献复习

    张庆娇;岳光浩;张英;郭斌;

    <正>声带竹节病是一种罕见的声带疾病,全球文献中仅报道了85例~([1]),HOSAKO等于1993年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大多数为散发病例。声带竹节病绝大部分出现在女性中~([2,3]),其中大多数为教师、歌手及演讲者等职业。声带竹节病大多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度用嗓有关,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现有病例中,大部分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被诊断后才发现的。与其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多到少依次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风湿性关节炎、桥本氏病、斯约格伦综合征和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等~([2-4])。本文报告1例声带竹节病,并回顾文献,以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

    2025年05期 v.33;No.173 502-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国际之窗

  • 双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预后: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英]

    Akash M BHAT;NAUU D P ;NGUYEN S A ;徐婕妤;林倩;续珊;

    <正>突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HL)简称突聋,定义为72h内至少连续三个频率出现30dB或以上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SHL分为单侧(unilateral SSHL,USSHL)和双侧(bilateral SSHL,BSSHL),后者的发生率在4.9%至8.6%之间,通常听力损失更严重,预后较差。BSSHL可进一步分为双耳同时突聋(simultaneous BSSHL,Si-BSSHL)和双耳相继突聋(sequential BSSHL,Se-BSSHL),前者指双耳在症状出现后的72 h内同时发生听力损失,而SeBSSHL则指双耳听力损失的发生时间间隔超过72h。

    2025年05期 v.33;No.173 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继续教育园地

  • 中国大陆艺术嗓音医学发展历程:传承、突破与展望

    李革临;

    <正>在我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传统医学对嗓音相关生理及解剖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便有记载:“喉咙者,气质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随后,《难经·四十二难》进一步描述:“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这些经典论述,为后世在嗓音医学领域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05期 v.33;No.173 505-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