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简菡;刘阳;刘伯权;刘恒鑫;
目的 提出一种检测儿童声带小结的有效的嗓音声学客观评估方法。方法 对48例儿童声带小结患者及40例嗓音正常儿童的持续元音/a/进行多波段倒谱分析,提取各波段的13个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el-frequency cepstral coefficients, MFCC)(MFCC1~MFCC13)、5个倒谱峰值[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倒谱峰值之间的幅度差(difference in amplitude of peaks, DAP)、循环频率差(difference in quefrency of peaks, DQP)、峰值能量(energy of peak, EP)EP1和EP2、峰值之间的倒谱能量(energy between cepstral peaks, EEP)]及6种倒谱距离(D_1~D_6)作为子带特征,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声学特征参数进行差异比较,并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结果 声带小结儿童组中的MFCC2、MFCC3、MFCC5、MFCC11、MFCC12、DQP、EP1、EP2特征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组(P<0.05或P<0.001),MFCC1、MFCC6、MFCC8、MFCC13、EEP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组(P<0.05)。这些特征的ROC曲线分析显示,MFCC1、MFCC2、MFCC3、MFCC5、MFCC6、MFCC8、MFCC11、MFCC12、MFCC13、DQP、EP1、EP2、EEP特征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MFCC1、MFCC2、MFCC3、MFCC5、MFCC6、MFCC8、MFCC11、MFCC12、DQP、EP2参数单独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均有一定的准确性。其中,MFCC2与MFCC3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87,表明它们对声带小结儿童的嗓音片段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 基于持续元音多波段倒谱特征的特定声学参数组合,包括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1、MFCC2、MFCC3、MFCC5、MFCC6、MFCC8、MFCC11、MFCC12、MFCC13)和倒谱峰值(DQP、EP1、EP2、EEP),展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MFCC2和MFCC3,在儿童声带小结相关嗓音障碍的检测中表现出优异的诊断能力。
2025年04期 v.33;No.172 307-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 廖倩鋆;孙昌志;魏玮;周佳霖;肖子劲;
目的 分析构音障碍患儿的发音错误类型及语言发育年龄≥4岁组和<4岁组患儿的构音清晰度差异,为治疗构音障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S-S语言发育迟缓评估法和Gesell发展诊断量表,对2022年5月-2023年5月就诊的260例构音障碍患儿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测定的语言发育年龄,分为≥4岁组和<4岁组各130例,所有患儿均用《黄昭鸣-韩知娟词表》进行构音清晰度评估。比较两组患儿声母和韵母的错误发音类型及构音清晰度差异。结果 除歪曲音外,两组患儿的声母发音错误类型占比最高的均为舌尖化发音,韵母发音错误类型占比最高的均为省略尾音。两组患儿声母和韵母错误类型发生率和分布相同,且两组构音清晰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语言发育年龄≥4岁和<4的构音障碍患儿发音错误特征相似,都应及早干预,防止其错误发音方式固化。
2025年04期 v.33;No.172 312-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 黄天翊;王晓雨;赵纹笙;KIM Hakyung;刘恒鑫;
目的 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functional articulation disorder, FAD)儿童不同语料下的喉部轮替运动能力特征。方法 对上海市普通幼儿园4~6岁的FAD儿童23例和典型发育(typical developing, TD)儿童21例,采集五类声学参数:喉部轮替运动(laryngeal diadochokinesis, LDDK)(/?a/、/ha/、/??/、/h?/)的平均速率和规律性值jitter,口腔轮替运动速率(/pataka/),元音/a/的jitter、shimmer,以及最长声时(MPT)。比较不同语料下两组受试者间的LDDK差异。结果 (1)不同类型儿童比较:FAD儿童的/?a/的速率显著低于TD儿童(P<0.05);(2)不同语料比较:两组儿童中/?a/-/ha/LDDK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TD儿童中/?a/-/??/LDDK速率存在显著差异,FAD儿童中/ha/-/h?/LDDK速率存在显著差异;FAD儿童中/ha/-/h?/LDDK规律性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的喉部轮替运动能力较典型发育儿童弱,两组儿童不同语料下的运动能力也不尽相同。
2025年04期 v.33;No.172 316-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 张童;朱云;祁利华;王承璘;屈歌;
目的 探讨嗓音矫治技术对变声期少年合唱团嗓音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西安某中学合唱团33名团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n=18)与对照组(n=15),对照组沿用合唱团常规训练,干预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结合嗓音矫治技术。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两个月(八次课)后以元音/a/为发音语料,对其平均声压级(average sound pressure level, AvgSPL)、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谐噪比(homophonic-noise-ratio, HNR)、嘶哑度指数(acoustic voice quality index, AVQI)、气息度指数(acoustic breathiness index, ABI)等反映其嗓音音质的声学参数,以及体现其歌唱能力的音域、最长发声时间(maximum phonation time, MPT)和肺活量进行测量,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八次干预课程后,干预组的jitter、shimmer、AVQI和ABI指数较干预前均有下降,而对照组的上述参数则不同程度上升;干预组的MPT、AvgSPL、HNR和音域较对照组明显提升。两组的肺活量都有一定增长,幅度基本一致。结论 在合唱训练中给予恰当的嗓音矫治技术干预,对少年合唱团员具有改善音质和提高歌唱能力的作用。
2025年04期 v.33;No.172 320-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 KIM HaKyung;康晓茜;赵纹笙;王晓雨;易彬;张庆苏;
目的 探讨嗓音疲劳指数(vocal fatigue index, VFI)与嗓音障碍主、客观评估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51例嗓音障碍患者(器质性28例,功能性23例)和48例正常被试(对照组),进行VFI评估并比较两组得分的差异;对嗓音障碍患者进行主观嗓音障碍指数(voice handicap index, VHI)和客观声学评估,分析VFI得分与嗓音障碍主客观评估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嗓音障碍患者VFI得分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VFI总分和第一、二部分得分高于对照组,第三部分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VFI总分和各部分得分与VHI总分和各部分得分相关性强(P<0.05或P<0.01);VFI第一、三部分评分与I-low呈负相关(P<0.05),与其他声学分析指标及嗓音障碍严重程度指数(dysphonia severity index, DSI)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嗓音障碍人群嗓音疲劳症状更为突出,VFI得分与主观嗓音障碍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与客观声学分析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
2025年04期 v.33;No.172 324-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 李琼;梁鹏飞;王淑娟;李薇;王剑;邱建华;查定军;
目的 为一个鳃耳综合征家系明确其致病基因及变异位点。方法 收集该家系临床资料,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耳聋基因捕获测序,通过Sanger测序验证该变异的致病性。结果 该家系共3代17人,3人表现为听力下降、耳前瘘管和鳃裂瘘管,符合鳃耳综合征临床诊断,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患病成员均携带EYA1基因c.963dupT(p.E322X)杂合变异,该变异为无义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既往文献无相关报导。家系内该变异与鳃耳综合征表型共分离,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判定为致病性变异。结论 本研究在一个鳃耳综合征家系中鉴定了一个新的致病性变异位点EYA1基因c.963dupT(p.E322X)。
2025年04期 v.33;No.172 328-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 郭倩倩;孟超;吕静;潘慧;陈雪清;王硕;
目的 分析早期行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 CI)的语前聋儿童术后普通话塞音产出特点。方法 以30例3岁以内单侧CI语前聋儿童(CI组,平均生理年龄4.37±1.57岁,平均植入年龄1.54±0.78岁,其中听力年龄≤2岁组、2~3岁组、≥3岁组各10例)和30例生理年龄(平均4.02±0.67岁)相匹配的听力正常(normal hearing, NH)儿童(NH组)为研究对象,选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发的《1.5至6岁普通话儿童发音测试(北京地区)》词表进行塞音发音测试,计算两组儿童产出塞音(/b/、/d/、/p/、/t/、/k/、/g/)的正确率及偏误率,及其与生理年龄和听力年龄等的相关关系。结果 (1)CI组塞音产出总正确率及各个塞音的正确率均显著低于NH组(P<0.05),CI组各个塞音的正确率从高到低为/b/>/d/>/p/>/t/>/g/>/k/,NH组从高到低为/b/>/p/>/d/>/t/>/g/>/k/;(2)CI组塞音偏误模式与NH组类似,主要偏误均为替代错误,最易发生相同发音部位的音的相互替代,以及较难发音部位的音容易被较易发音部位的音替代;(3)随生理年龄和听力年龄增长,CI儿童塞音产出总正确率增加(P<0.05),术后3年进步最大,但依然没有达到百分百的正确率,塞音产出正确率与植入年龄无关(P>0.05)。结论 语前聋CI儿童塞音产出水平落后于同龄NH儿童,听力年龄和生理年龄对塞音产出正确率有影响,其产出能力在术后3年内发展迅速。
2025年04期 v.33;No.172 33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 尚艳华;梅祥胜;王冰;赵丹丹;刘媛媛;马潇瑶;许冬玉;王瑞雪;贾丽;熊丹丹;李元钦;
目的 探讨嗓音中医开喉亮音法治疗单侧声带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单侧声带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补阳还五汤治疗8周)和开喉亮音组(30例,嗓音中医开喉亮音法治疗8周);以历史文献组(使用声带注射填充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作为对照。治疗前后进行简化嗓音障碍指数量表、嗓音听感知-总嘶哑度评估、嗓音客观声学检测(声强、基频、基频微扰、振幅微扰、谐噪比)及空气动力学检测(最长发声时间),比较各组结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开喉亮音组简化嗓音障碍指数量表、嗓音听感知-总嘶哑度评估、基频微扰、振幅微扰、谐噪比、最长发声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优于中药组。治疗前开喉亮音组简化嗓音障碍指数量表、嗓音听感知-总嘶哑度评估、振幅微扰较文献组严重(P<0.01),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 嗓音中医开喉亮音法可显著改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发声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与声带注射填充术相当的治疗效果。
2025年04期 v.33;No.172 338-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 刘衡;梅凌云;贺楚峰;蔡鑫章;吴学文;蒋璐;
目的 探讨鼓室成形术后术耳全频骨导听力下降的可能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鼓室成形术后术耳发生全频骨导听力下降患者的可能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结果 鼓室成形术中使用的稀释肾上腺素、术中控制性降压、明胶海绵中的环氧乙烷以及术后产生的过量促炎因子可能与术后术耳全频骨导听力下降有关。本组6例患者主要首发症状为头晕,不伴视物旋转,且未观察到眼震;治疗无效2例,有效1例,治愈3例;4例及时用药治疗者中3例治疗有效。结论 鼓室成形术后术耳全频骨导听力下降与多种因素相关,患者常表现为头晕,及时行纯音听阈测试确诊并按突聋治疗方案治疗,常可获得良好预后。
2025年04期 v.33;No.172 34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 潘庆春;李蓓;米雪芹;宋小影;唐晓茗;王媛玲;张静;
目的 研究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额极皮层(frontal polar cortex, FPC)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多元复合声(multielement integration sound, MIS)治疗的短期疗效及其对FPC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 HbO)浓度的影响。方法 以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50例(耳鸣组)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耳鸣者5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15 min的MIS治疗。耳鸣组治疗前后进行耳鸣障碍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 TH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测试额极皮层8 min的平均HbO浓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bO浓度变化,分析临床特征与HbO的相关性。结果 耳鸣组治疗前FPC的HbO浓度较对照组高,治疗后耳鸣组FPC的HbO浓度降低,VAS得分降低;对照组MIS治疗后FPC的HbO浓度增加。耳鸣组MIS治疗前后HbO浓度的差值(ΔHbO)与治疗前后VAS得分差值(ΔVAS)正相关。结论 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额极皮层血流动力学异于无耳鸣对照组,MIS治疗可改变其额极皮层的血流动力学,额极皮层可能是MIS的作用部位。
2025年04期 v.33;No.172 348-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 樊晨晔;王佳欣;卢海丹;
目的 编制5~10岁儿童汉语语用能力筛查问卷,并进行信度效度验证。方法 首先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进行测题的编制和筛选,研制出问卷初稿;随后以上海市幼儿园和小学中的376例5~10岁普通儿童作为被试进行预实验,将预实验评估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剔除无效题项形成正式问卷;最后以414例普通儿童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评估,并进行信度效度验证。结果 初始问卷含有49个题项,经项目分析后正式问卷保留43个题项,涵盖语用语言能力(16题)、社交情感调节能力(17题)、常规规则能力(6题)及言外之意理解能力(4题)4个维度。该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9,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4~0.962,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各题项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37~0.806,各维度之间以及各维度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69~0.920,呈中高度相关;验证性因子分析的χ~2/df值为2.945,近似误差均方根值为0.075,具有较好的拟合度。结论 本研究编制出了5~10岁儿童汉语语用能力筛查问卷,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025年04期 v.33;No.172 353-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 梁爽;刘青青;谭慧敏;赵南;陈溪;石雯婧;马艳芳;暴微;王兴澄;李瑾;史利平;龙江;
目的 调查听障儿童自我使用助听设备的能力现状,探讨提升听障儿童自我使用助听设备能力的方法。方法 以64名听障儿童康复教师及411位0~12岁听障儿童家长为调查对象,其中学前组280例(双人工耳蜗组113例,双助听器组70例,双模式组97例),小学组131例(双人工耳蜗组34例,双助听器组43例,双模式组54例),通过面对面或远程电话访谈等形式,对听障儿童自我使用助听设备中的3个好习惯(A摘掉助听设备前先询问家长意见、B取下助听设备后把设备放进防潮盒、C带电池到学校并知道备用电池放置位置)和3项关键能力[D能独立配戴助听设备、E独立更换电池、F独立处理耳模内异物(Fa)和水汽(Fb)]进行调查,并比较不同组别听障儿童间掌握各项能力时的年龄差异。结果 (1)学前儿童双人工耳蜗组、双助听器组具备能力D的比率分别为30.97%、18.57%;小学组分别为85.29%、90.70%。(2)学前儿童双人工耳蜗组、双助听器组和双模式组具备能力E的比率分别为11.50%、15.71%、16.49%;小学组分别为64.71%、53.49%、68.52%。(3)学前组儿童中,不同助听设备组养成3个好习惯和习得能力D、E时的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小学组儿童中,不同助听设备组养成习惯A时的年龄存在统计差异(P<0.05),双耳蜗组养成此习惯年龄比双助听器组听障儿童略早;掌握其他能力时年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听障儿童养成3个好习惯的年龄先于掌握关键技能的年龄,符合普通儿童技能习得发展规律。在康复教学过程中不用考虑设备类型,只针对听障儿童年龄和能力施以教学即可。
2025年04期 v.33;No.172 359-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 刘媛媛;李一晨;陈卉;
目的 分析听力初筛未通过新生儿听力与耳聋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结果及特点,并探讨听力复筛未通过的关联规则。方法 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对北京市12 339例听力初筛未通过新生儿的耳聋易感基因筛查、听力复筛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利用Apriori算法挖掘与听力复筛未通过相关的强关联规则。结果 12 339例听力初筛未通过新生儿的耳聋易感基因变异检出率为7.14%(881/12 339),由高到低依次为GJB2、SLC26A4、GJB3、MT-RNR1基因;听力初筛、听力复筛未通过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5.93%(1 965/12 339)、17.87%(226/1 265)。关联规则挖掘显示,听力初筛双耳未通过且存在双/多胎、入住NICU、耳聋基因变异检出新生儿的听力复筛未通过风险相对提高了4.47%、9.25%、16.72%;耳聋基因变异检出且女性、听力初筛双耳未通过新生儿的听力复筛未通过风险相对提高了3.99%、12.60%。结论 听力初筛未通过新生儿的耳聋易感基因变异检出率较高,听力初筛双耳未通过且耳聋基因变异检出新生儿的听力复筛未通过风险明显提高。
2025年04期 v.33;No.172 363-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 李红敏;王朋飞;朱晓丹;李玲;张园;王乐;叶放蕾;
目的 比较鼓室成形联合咽鼓管球囊扩张术(eustachian tube balloon dilatation, ETBD)与单纯鼓室成形术治疗粘连性中耳炎(adhesive otitis media, AOM)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AOM伴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ET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鼓室成形联合ETBD患者22例为实验组,单独行鼓室成形术患者21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2年的气导听阈、气骨导差(air-bone gap, ABG)及咽鼓管评分(eustachian tube score, ETS)变化。结果 术前两组气导听阈、ABG及ET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气导听阈和ABG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实验组术后ETS高于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组间数据对比:术后6个月两组间气导听阈和ABG无统计学差异(P>0.05),ETS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两组间气导听阈、ABG及ETS均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鼓室成形术可显著提高AOM患者的术后听力,联合ETBD不仅可有效改善咽鼓管功能,且长期随访听力改善效果更佳,可作为AOM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
2025年04期 v.33;No.172 368-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 潘慧;王琳琳;罗成;龚萌;吴梦君;舒毅;谢文;肖红俊;刘波;
目的 探讨口服甘油对梅尼埃病(Ménière disease, MD)患者纯音听阈测试(pure tone audiometry, PTA)、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s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及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ography, ECochG)结果的影响。方法 50例(60耳)MD患者口服甘油前及口服甘油后1、2、3 h行纯音听阈测试,口服甘油前、口服甘油后2 h行DPOAE及ECochG测试。分析口服甘油对上述测试结果的影响及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PTA甘油试验阳性率为55.00%(33/60),口服甘油后1~3 h阳性率逐渐升高(P<0.05),观察的3 h内,阳性耳的听阈下降于口服甘油3 h后达到峰值,听阈均值下降最快时段为口服甘油后1~2 h,听阈均值变化最大的三个频率为0.5、1、2 kHz;(2)DPOAE甘油试验阳性率为56.67%(34/60),阳性耳幅值变化相对较大的f_2频率范围为0.75~2 kHz;(3)ECochG甘油试验阳性率为13.64%(6/44),口服甘油前后-SP/AP>0.4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口服甘油可改变MD患者耳蜗功能,不同程度地影响PTA、DPOAE和ECochG测试结果。
2025年04期 v.33;No.172 372-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 屈永平;吴亚兰;彭平;雷燕萍;何文霞;
目的 探讨持续灌流模式耳内镜下不翻外耳道鼓膜瓣运用耳屏软骨-软骨膜修补鼓膜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的70例(70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持续灌流模式组(观察组)44例和常规模式组(对照组)26例,两组均采用耳内镜下不翻外耳道鼓膜瓣运用耳屏软骨-软骨膜移植物修补鼓膜穿孔,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拭镜次数、术后鼓膜愈合率及听力改善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7.50±4.81 min和50.31±8.21 min,拭镜次数分别为6.77±1.51次和35.54±7.13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均一期修复成功,鼓膜愈合率为100%(44/44);对照组为96.15%(25/26),其中1例出现小穿孔,经二次修补后愈合,两组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0.5~4 kHz气导平均听阈及气骨导差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灌流模式耳内镜下不翻外耳道鼓膜瓣修补鼓膜穿孔的成功率高,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获得很好的听力改善效果。
2025年04期 v.33;No.172 37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